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,感兴趣的老外看着我们的传统手艺
老外爱听中国文化:从儒释道来谈中国人的处世哲学
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,感兴趣的老外看着我们的传统手艺,对苏绣宋锦之类的叹为观止,听到更精深的文化内容的讲解。
“儒”从前是指教人如何从政的老师,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儒家文化,百家争鸣的情况。还出现道德家,法家,墨家,兵家,农家等等,《芈月传》里的四方馆,就是再现了当时百家之言的盛况。
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,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,但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和接受,并不如现在这么流行。孔子过世后,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言行,编撰了《论语》,记录了他的部分思想。到战国时期,孟子发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扬,并加入了自己的主张。
儒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
儒家讲究“仁恕”,兄友弟恭,父慈子孝,这些事情,可以通过修身来做到,修身之后的境界,便是齐家,然后平天下。“穷则独善其身个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也是儒家认同的处世之道。儒家劝谏君王实行“仁政”,主张保民而王,不镇压,不使用暴力,而推行仁慈,“民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孟子的修身之道是“兼爱非攻”,主张人之初,性本善,都要有仁爱之心,恻隐之心。作为另一个儒家学说的发扬人,荀子则有不同,他认为,人之初,性本恶,人性有很多弱点,比如馋,比如懒。
汉代时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。而是掺杂道家、法家、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,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。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,神化了专制王权,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中国文明儒家佛家道家法家,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。
儒家思想是不断被后代人丰富,被后代人发展的,到了宋明理学,程朱理学里,他们推崇的一些思想,一些封建礼教,非常不符合人伦,是不合理的。比如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、“存天理中国文明儒家佛家道家法家,灭人欲”,那个时代崇尚男尊女卑,认为女人是附属品,必须绝对服从。
道家的清净无为的价值
道家的思想由老子提出,主张“清净无为”、“无为而治”、“小国寡民”,魏晋时代流行玄学,他们也喜欢清谈的方式。
儒家和道家的主张有很多不同。儒家以乾卦为首卦,认为人要积极有所作为,人要有为、有责任心,并且有入世的态度;道家以坤卦为首卦,崇尚自然,主张天人合一,物我合一,厚德载物。“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无为、超脱、出世。
客观上来说,两种思想都非常有道理,在不同时期,内心的理解和主张会有所不同。在战乱时,不能那么争,硬碰硬,而应该像流水一样,顺应规律而发展,这是思想的辩证法。
佛家思想的盛行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这句诗,刻画出了当时佛教思想流传广泛,供香拜佛的人流之盛。西汉时期,佛教学说进入中土,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,唐朝时期到达盛行。
佛教学说中有“六道轮回”的说法,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,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三种,统称为三界。佛教禅宗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六祖慧能通过一首偈子,而得到五祖弘忍的垂青,被传授衣钵的故事。慧能发展的南派禅宗,讲究顿悟,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,主张渐悟思想。
从佛教在中土的盛行,可以看出,我们中华民族,对于外来优秀文化是包容的,兼容并蓄,不排斥的。因为我们地大物博,有文化上的自信,并不怕受到影响。而且我们民族对于文化也具有融合性,能带上我们的色彩,为我所用。佛教壁画在传来之前,人物都是不穿衣服的,而在中国本土,融合了内敛含蓄的文化,就都给他们穿上了衣服。这就是一种包容和为我所用的精神。